我们来看《尼希米记》第十一章。
十一章是在讲住耶路撒冷的人和住其他城镇的人。十一章的1节到24节详细讲了当时最终住在耶路撒冷的是哪一些人;25节到最后讲到其他的支派就住在其他的地方。看起来是一个平铺直叙的记述,但实际如果把十一章和第七章做一个对比,我们就会看见:第七章城刚刚修完的时候,尼希米带领众人回顾了一下上百年前最初回归的那批人的名单,当时也分享了我们的属灵看见,让我们看当时那一批人是怎样在神的感动下回来的;十一章就看,尼希米的时代谁最终住在了耶路撒冷。这儿我们从属灵的角度可以看见,神的拣选和人的愿意共同成就了最终事实上谁是住下的。所以十一章的一开始
尼希米记11:1-2
1 百 姓 的 首 领 住 在 耶 路 撒 冷 。 其 馀 的 百 姓 掣 签 , 每 十 人 中 使 一 人 来 住 在 圣 城 耶 路 撒 冷 , 那 九 人 住 在 别 的 城 邑 。
2 凡 甘 心 乐 意 住 在 耶 路 撒 冷 的 , 百 姓 都 为 他 们 祝 福 。
第一,首领都住耶路撒冷。这就意味着,属神的人、在神的律法里起来带领众民的人,他们是应该先住在耶路撒冷的,因为耶路撒冷是服侍神的中心。耶路撒冷的中心就是圣殿,圣殿的中心就是约柜。我们知道,神带领众民是先修的圣殿,然后在《以斯拉记》的后半段把律法带回来,在《尼希米记》里又带领众民把城墙修起来,这样一个递进的关系。等到城墙修起来,整个以圣殿为中心的耶路撒冷城就成型了。在这个里面神看重的是人——谁先回来住。当时尼希米带领众民回顾最早归回的一群人,就是带领众民又回到我们甘心乐意按照神的应许,按照神给我们的未来这个方向去生活的人,就是蒙福的。
我们可以想一想,当时在被掳之地,很多人也安下了家,也几十年了,几代人过去了。但是最早归回的那群人神都纪念,所以尼希米就告诉当时修好城墙之后的众民,你们要回顾一下祖先,他们当时在被掳之地又是如何带领全家经过艰难的跋涉,再回到这应许地(当时一片荒芜)开始建圣殿,多么艰难。现在神恩典给我们,圣城都修好了,整个耶路撒冷城墙都起来了,我们是不是应该自己愿意住进来呢?这就是“凡甘心乐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为他们祝福”。
这里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背景。因为在那个时代,田地是最最重要的,除非这个民中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是贸易(比如说那个时候有一些商队,包括西顿、推罗人,他们都是做贸易很好的,他们有很多的香柏木,他们也很会做船,是以贸易为主的)但以色列并不是,以色列这个地方仍然是以神分的地、以地上的出产为主,所以我们讲到神的祝福的时候,都是讲到大麦、小麦、葡萄、橄榄,这都是地上的出产;讲到的牛羊,也都是靠着地上的出产(流奶与蜜也都是)。问题是,耶路撒冷是以神为中心的城,所以,如果我住在耶路撒冷,面对直接的选择就是,我可能跟我有地的那个地方离得就远了,我没有办法直接去看顾我的地。所以这是人的一个选择:我是选择要地呢,我还是选择要神的城、要神的同在。同时神也拣选(神拣选的方式在那个时候就是掣签)。首领是肯定要住在耶路撒冷,因为属灵的领袖他是肯定已经做好这个选择了,他要向着神才能够起来做神带领的众民的领袖。在众民里面依然会有信心更大的,所以神的拣选就是通过掣签,掣签出来的人自己里面也一定是愿意、甘心乐意住在圣城耶路撒冷的。在这些背景下我们就看见百姓都为他们祝福,百姓都为他们祝福的原因是,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是更好的。但是人的信心有大小:我知道住在圣城一定是得福更大的,但是我没有这个信心,我没有办法决定我就举家先搬到圣城的一个房子,但是我在远处的地我就没有办法去看顾。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我们后面会讲(十三章的时候,十二章的最后),就讲到祭司和利未人的供应。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在圣城里住的最多的是谁呢?就是祭司和利未人。
往更大的一个背景里来看,《尼希米记》是时间顺序上历史书的最后一卷书了,和它同时代的先知书是《玛拉基书》。可以说,旧约走到《尼希米记》的最后这几章,基本上就是时间上的最后了,再往后400多年神的沉默期之后,耶稣就来了。耶稣来的时候,耶路撒冷是个什么情形?耶路撒冷满了都是宗教阶层、祭司、利未人。所以看耶稣举的例子很多都是指向那些法利赛人,那些文士。(他们)都住哪儿呢?全住耶路撒冷!为什么那个时候耶路撒冷又是一个很繁荣、很中心的地方呢?因为大家把敬拜神这从心底里出来的这个事变成了一宗生意(很赚钱的)。这就是为什么耶稣拿绳子当鞭子来赶牛羊,把它们从圣殿里赶出去,因为祂说,你使这里倒成贼窝了。
我们可以看看,在尼希米的时候,人们的心还是单纯的,就是第一代开始被掳归回圣城修复之后的人们,还是从里面知道耶路撒冷是一个敬拜神的地方,敬拜神的中心就是圣殿,大家都没有觉得在那里最终还能成为一个特别能赚钱的地方。但最终400多年之后,祭司和利未人他们在尼希米的时代很多还是没有办法得着供应(我们十二章最后,十三章会讲的),但等到400年以后,该亚法这些可都是非常有钱的宗教教职阶层了。
这个会让我们看见人的堕落和败坏:虽然以色列人在整个历史的几百年时间里先是拜假神,然后神不断的管教他们,等到尼希米这个时代之后,他们假神是不拜了,他们就高举神的名义来反对神(在未来的400年里),他们就是用在神的名义下做生意的方式来反对神。这也是为什么耶稣来了,他们指着耶稣说的都是耶稣亵渎神。这是我们非常需要警醒的一个事实。我们岔开去分享的这一点是给我们明白,在十一章的一开始为什么会要选人来住耶路撒冷。今天我们可能不能理解,我们觉得中心城市肯定好,但在那个时代不是;今天我们可能觉得教职阶层、宗教阶层是不是很高大的呢?在耶稣时代是。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把它变成了个生意。今天的宗教会不会也成这样了?很可能也是这样。什么才是真的真理(来到神面前的)?就是凭着信心,知道这事没有什么利可图;也知道这个事就是付出,就是真心来到神面前靠着信心而活的;远处的地我顾不上,我只能在这儿靠着祭司和利未人那点从众民来的十一奉献的收入;如果众民的属灵水平低,没有十一奉献,那祭司和利未人可能就得饿肚子。
这样的情形,和耶稣时代那些祭司阶层把圣殿变成卖牛羊的地方,那是完全不能比的,这是真的凭着信心而活的一群人。而百姓也认可,百姓知道,我没有这个信心,所以我们就祝福。所以十一章的一开始是个很美的画面:十一章的3节到第24节就是把这些人一个一个都列出来,神纪念这一群人!如果说整个《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有长段的记述人名呢,我们就可以看见这两个集中的两代,一代就是公元前538、537年第一批归回的人,是神大大纪念的这一群在外邦地时刻还想念着归回的、凭着信心回来的这群人;第二,神就纪念耶路撒冷完全建成之后,凭着信心从四围各地愿意住到圣城来的人。神就纪念了这两批人,给了我们今天很好的一个属灵启示,让我们知道我们是如何与神才能有那蒙神喜悦的关系,就是,我愿意相信神的应许,然后以祂的应许为我生活的目标,为我生活的核心,我就这么走,神必供应我。也求神带领我们今天每一个来到神面前的孩子们,我说,主啊,我相信你的话,我愿意像当时甘心乐意回到圣城住的那些人一样,我甘心乐意的按照您的话而行,凭着信心走那成圣的路。哈利路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