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第八讲)短语的重复
例四:“因着信”
希伯来书11章里“因着信”这三个字不断重复,而且都是用这样一个句式:“因着信,某人做了某事”。这些重复强调了信心不是头脑中的思想,而是用行为对神的话的回应。
来11:3,“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神话造成的”。因为圣经说“起初,神创造天地”,我们凭信心接受了,就知道世界万物是神造的。虽然我们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创造论,同样,进化论也不能在实验室里被证明。两者比较,创造论更合逻辑,因为人们都承认任何被精心设计的东西都有一个设计者。人是极其精妙的创造物,科学至今不能解释人是如何思考、如何反应和个性的差别。圣经说,“我受造奇妙可畏”(诗139:14),我们就相信人是神造的。既然神造了人,而且赋予每个人独特性,神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有独特的计划,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特别的意义,为了神的荣耀。而进化论则告诉人们,人的存在是偶然发生的,人的生命也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当人不相信自己是神造的时候,行事为人就像动物一样,一生没有盼望,漫无目的。
来11:4,“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神可能是通过他们的父母告诉亚伯和该隐要用动物献祭,也可能神是直接告诉他们。无论哪种方式,“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神的话来的”(罗10:17),亚伯对听到的神的话做了回应,所以他献的比该隐更美。
来11:7,“挪亚因着信…预备了一只方舟”,是因为神让挪亚这样做。
来11:8,“亚伯拉罕因着信…就遵命出去”,也是因为神让他离开吾珥,到神带他去的地方。亚伯拉罕顺服了神。
来11章从头到底不断重复“因着信,某人做了某事”,就是让我们明白信心不是头脑中的意念,而是顺服神的话。读完这一章,这个道理就深植在我们心里了。
3、概念和思想(idea)的重复
这类重复用的词语不同,但是指的是同一个本质、概念或者思想。
例一:诗篇119“神的话”的重复
诗篇119用不同的词来称呼“神的话”,如律法(1节)、法度(2节)、道(3节)、训词(4节)、律例(5节)。这些词虽不同,但都是指神凭着祂的权柄说的话。“神的话”这个概念在这篇诗篇里不断地重复,为的是强调“神的话”是何等重要,而且这些不同的词也具体指出了“神的话”功用的不同方面。
例二:贯穿整本圣经的“悖逆”和“拯救”的重复
有些概念和思想的重复仅在某一部分经文中,如诗119;有些则是在整本圣经中重复。例如,从创3章到启示录不断重复“悖逆”这个概念,因为世上的人从创世记3章开始就不断地悖逆神。除了“悖逆”这个词,还用“罪”、“罪孽”、“过犯”、“恶事”等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和“悖逆”这个概念同步并行的是神的“拯救”。人一次次悖逆神,神就一次次拯救人,直到启示录的中段。因为那时人不想要神的拯救了,神就不再救人了。神从不强迫人。
例三:“树”在圣经前后的重复出现
创2章提到一棵“生命树”,能提供生命的树。不幸的是,亚当夏娃吃了“生命树”旁边的“分别善恶树”。导致的结果是,神派基路伯把守,不允许人类再接近“生命树”了(创3:24)。
在圣经的末尾,又提到“生命树”。启22章多次提到“生命树”,而且这时候人又可以接近“生命树”了。
人是如何从圣经的开头不能接近“生命树”,到了圣经的结尾又可以享用“生命树”了呢?那是因为圣经的中间还有一棵特别的“树”---耶稣基督钉在上面的木头做的十字架。加3:13b“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彼前2:24,“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
4、事件的重复
例一:路15章丢失的事件重复三次
路15:3-7,羊丢了。羊丢的原因可能是低头吃草不看牧人,也可能是被敌人追赶跑丢了。不管是哪种原因,牧人都会去找它,因为牧人爱这只羊。羊找到了牧人很喜乐。
路15:8-10,钱丢了。钱丢了是因为重力,钱对此无能为力。妇人努力找这枚钱是因为她需要它。钱找到了,妇人也很喜乐。
路15:11-32,儿子丢了。这事最令人伤心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孩子丢了是因为孩子自己选择离开,留给老父亲的是无尽的忧伤。这个小儿子浪费了他原本拥有的一切优势后醒悟过来,自己回家了。老父亲远远地看见他就跑过去,可能是因为太高兴,也可能是怕别人按照律法打死这个儿子而要赶紧过去保护他。和前两个故事牧人和妇人去找羊和钱不同,老父亲没有去找儿子。因为儿子是自己选择离开的,即使强逼他回来,一有机会他还会离开的。只有圣灵在他心里做工,使他知罪悔改才是永远地归回,圣灵做的工才有永远的果效。小儿子回来了,父亲和小儿子都很喜乐,但大儿子不高兴。他弟弟丢了他不伤心,他不爱弟弟,也不关心他。
例二:路10章路过的事件重复四次
路10:30-37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落到强盗手里,被打得半死。这人有极大的需要,否则他必死无疑。有四批人经过他:
第一个路过是打他的强盗,打完抢完就扔下他走了;
第二个路过的高阶宗教人士--祭司,看见他就走了;
第三个路过的是中阶宗教人士—利未人,看看也走了;
第四个路过的是撒玛利亚人,一个最不应该会停下帮助他的人(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素不来往)却停下来为他清洗包扎伤口,还把他送到旅店养伤。
讲这个故事之前,律法师问耶稣“谁是我的邻舍”,目的是想缩小邻舍的范围。主耶稣就用这个故事回答他,告诉他应该像这个撒玛利亚人那样把所有的人当作邻舍去爱,而不是有所限定。
现实中,谁曾停下来帮助你,停下来包扎你的伤口呢?是佛祖、穆罕穆德还是孔子呢?可是有一个人的确停下来帮助我们了。那就是主耶稣。“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53:5)“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他叫你们活过来。”(弗2:1)主耶稣爱我们,愿意在这个世界停下来帮助我们,为我们付上罪的代价,使我们能得救。他是真正做到了律法要求的“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己”。祂是多么好的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