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经
每日读经-《以斯帖记》7章
- 背景资料
- 分类:每日读经
- 发布于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14:34
- 点击数:6099
我们继续来看《以斯帖记》的7章。这一章不长,但是是一个得胜的高潮:哈曼被处死。我们知道,在第5章,以斯帖先设了一个筵席,但是当天她没有说,之后就发生了两件事,哈曼做了一个架子要杀末底改,但是末底改却在神戏剧性的翻转下,不但没有被杀,而且得着了前些年没有得着、神存在那里的给他的奖赏——王大大赏赐他、借着哈曼为自己设计的赏赐,来赏赐他。
第7章,哈曼已经到了以斯帖那里,要再继续第2次的筵席。这一次,以斯帖的一番话就很值得我们今天学习。7章的2节,
以斯帖记7:2
2 ……,王 又 问 以 斯 帖 说 : 「王 后 以 斯 帖 啊 , 你 要 甚 麽 , 我 必 赐 给你 ; 你 求 甚 麽 , 就 是 国 的 一 半 也 必 为 你 成 就 。 」
王这是第3次说这话了。这个时候说明王的心已经充分的显明。我们可以想一想,王一定里面是有很多想法的,前一天晚上王睡不着觉。是不是跟这个有关系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王一定不是临时起意(之前以斯帖第1次见的时候,伸完金仗,王随口说的);神是让王安静下来,认真的想过了之后,确切知道我就是要这么做的。
这充分显明,神不是一个用人跌倒的事情、软弱的时候所做的决定,来赶紧成就祂的事;神是让王清楚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不是像因为瓦斯提的原因,一时兴起而要废了王后。不是那样的原因,在以斯帖这不是);王是深思熟虑过的,以至于到一个地步,他睡不着觉了。
他说了三遍,第1次伸金仗,说:“国的一半我也给你”、第2次赴筵席又说一遍、第三次,他又说了一遍。就是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他说:“就算是国的一半,我也必为你成就。”(在5章的第3节、在第5章的第6节,以及第7章的第2节),连续说了三次,而且是三个不同的时间点,说明王的确愿意为以斯帖主张她的权力。
这时候以斯帖就开始说了,她说:“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我所愿的,是愿王将我的性命赐给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
她求的非常的合理:她不是去求要王杀了哈曼。她这时候若是求王杀了哈曼,王也可以做的,因为国的一半都能给她,一个哈曼算什么呢?!但是她求的是她当得的——就是她的生命。因为她并没有犯罪。
王是神所设立在地上执行公义的角色,不是按照自己的情绪,随心所欲的来带领一个国家,他是要伸张公义的。犹大人没有犯死罪,就是因为不跪(哈曼)就要全部杀死,这个事情放到哪里都是没有办法说得过去的。所以以斯帖说的就是“求我的性命”,因为她也是犹大人,也求她族的性命,第4节,
以斯帖记7:4
4 因 我 和 我 的 本 族 被 卖 了 , 要 剪 除 杀 戮 灭 绝 我 们 。 我 们 若 被 卖 为 奴 为 婢 , 我 也 闭 口 不 言 ; 但 王 的 损 失 , 敌 人 万 不 能 补 足 。
她的意思是,如果只是同族人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到一个地步,被卖作奴仆,她也不去说了。这说明她谦卑到一个地步,她对王说,我只求得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王带回到那真正合理的决定上来。因为这个决定在这之前是王许可了哈曼做的,王的戒指已经给了哈曼,命令是王发出的,所以某种程度,这个错误决定王是有份的。以斯帖用这样的方式,其实就是告诉王,前面的决定是错的。但是,她谦卑的请求王给她和她同族的生命。
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点是:她没有定王的罪,她甚至没有定哈曼的罪。她只是告诉王“我要的”——甚至一个国我也不要;国的一半,我也不要;甚至我的同族人去卖作奴仆、奴隶,我也可以不求;但现在我只求一个生命的公义。这个时候王就能够回到他的位置上,就知道他这个命令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所以最终是王回到王的位置上,去做对的决定,以斯帖并没有代替王。这就是以斯贴的这个请求,合神心意,对的地方。
求神让我们看见,神带领我们,神帮助我们,即便带我们到一个地步,我们有这样的权柄,我们也不是把我们放在一个审判主的位置。我们要常怀谦卑。因为以斯帖要求的的确就是得生,剩下的她并没有请求;她要的就是要活过来,不能莫名其妙的、没有犯任何罪,全族的人都死了。所以在这儿,第5节,
以斯帖记7:5
5 亚 哈 随 鲁 王 问 王 后 以 斯 帖 说 : 「 擅 敢 起 意 如 此 行 的 是 谁 ? 这 人 在 哪 里 呢 ? 」
以斯帖说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以斯帖就诚实的告诉王,就是他了。
这个时候,我们今天分享的第2个点,就是哈曼的回应。我们看见,神的安排永远都是用人(自己)的回应最后达成的。以斯帖的回应,是王一直在问她,你要求什么?问了三次以后,以斯帖很谦卑的求自己的生命。哈曼呢,我们看看他的回应是什么?王一听就很生气,大怒!第7节,
以斯帖记7:7
7 ……, 起 来 离 开 酒 席 往 御 园 去 了 。 哈 曼 见 王 定 意 要 加 罪 与 他 , ……。
我们不知道王起意离开的原因是什么,极有可能这个过程中,王也感受到被哈曼欺蒙的忿怒——因为其实王的声誉也押在上面(是他的命令给出去的),所以王的忿怒难以抑制,所以他就起身了。但是呢,第7节最后,
以斯帖记7:7-8
7 ……, 就 起 来 , 求 王 后 以 斯 帖 救 命 。
8 王 从 御 园 回 到 酒 席 之 处 , 见 哈 曼 伏 在 以 斯 帖 所 靠 的 榻 上 ; 王 说 : 「 他 竟 敢 在 宫 内 、 在 我 面 前 凌 辱 王 后 吗 ? 」 ……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节。我们知道,哈曼其实是在求以斯帖,但是他忘了他在后宫,他忘了最基本的后宫礼仪(他作为一个大臣,他肯定是知道的)。但这个时候,他已没有任何的勇气去面对可能的后果了。同样两次生死的选择,末底改是选择谦卑禁食,哈曼是选择来到以斯帖面前求,求到一个地步,他甚至都不顾后宫的一切的要求。我们知道,王这个命令,说明哈曼的整个动作和行为,是完全没有任何理由了,但是他并不是像王说的,是要去凌辱王后,他是在那恳求。这哈曼是个什么样的人已经很清楚了。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做什么样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最终会不停的把我们带到两个不同的方向去:属神的人不断的做合神心意的选择,信心就越来越大;哈曼不断做悖逆的选择,每一次都使自己离死亡更近,所以当他一到王后面前去求,他已经忘记一切该守的规则和规矩的时候,他又把自己陷到一个更大的危机里了——这话一出,人就蒙了哈曼的脸(那基本上就是死刑了)。
最有意思的是第9节,这是我们今天分享的最后一个部分。
以斯帖记7:9
9 伺 候 王 的 一 个 太 监 名 叫 哈 波 拿 ,……。
我们知道圣经把人名记下来都是有意义的。它完全可以说,伺候王身边有一个太监,就没了。为什么要记下这个哈波拿呢?说明这个哈波拿说的话很重要;说明这个哈波拿,神也纪念他。他说什么呢?
以斯帖记7:9
说 : 「 哈 曼 为 那 救 王 有 功 的 末 底 改 做 了 五 丈 高 的 木 架 , 现 今 立 在 哈 曼 家 里 。 」……
这让我们看见一个事实:哈曼不得人心到一个地步,其实连太监也很讨厌他。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没有办法更改,除非我们认罪悔改,到神面前,被神改变了,我成为另外的人,我才可能一点一点的好起来,否则没有办法。像哈曼这样的,这时候会有一个太监告诉王,他还做了一件事,他还挂了个木头架子在家里。这件事情前后没有多长时间(从以斯帖第一次设宴到第二次设宴,一共就是一天,当天晚上还发生了一件王睡不着觉的事情),就隔了一晚上。那这个事情,怎么就让太监知道了呢?只能说明一个事情:哈曼所做的、以及人对他的心,已经到了一个地步,是极其的厌恶,极其厌恶!所以为什么在第3章的最后,书珊城全城的民都慌乱。我们前面分享过,这个故事有前台的人,在观众面前,形象很鲜明;还有在后面的一批,有太监希该,有这个太监哈波拿,还有书珊城的众民。但是,神让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他是怎样的人。
这三种人:一种是末底改、以斯帖,是属灵的人;一种是哈曼,是属撒旦的,已经决定把自己交给撒旦;还有一种就是希该,就是哈波拿,就是书珊城其他的人。像不像我们今天得救的、拒绝的、和中间听了福音还在糊涂、没做选择的?中间的人是靠什么做决定?靠良心。哈波拿也好,希该也好,他们都是有机会得救的、他们都是有机会听见以斯帖所说的神,信靠这神的。即便在那个时候,他们在良心里做的决定,神也纪念他们。
盼望我们今天每一个人,尽早地走以斯帖和末底改的路,把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决定里交给神!哈里路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