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查经

David Dunlap主讲教会的真理系列之十:地方教会的纪律


Download

本讲的主题是地方教会的纪律,或是管教。这里的管教是纠正的意思,基督徒的生活和教义方面时不时的会有一些错误需要被纠正。现在,北美和西欧教会里纪律越来越被侵蚀,管教越来越少了。甚至有一些违反法律的犯罪行为都没有被惩罚。大学、公司或运动队里违反内部规定的行为也常常不受惩罚和管教。正是因为缺乏管教,学校里的孩子和年轻人的行为越来越不端。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在教会里,放任自流普遍盛行。地方教会和基督教机构组织中常有丑闻发生。

但是一定要记得,管教是爱的记号。我的孩子小时候,他们做了错事就知道自己会被管教的,因为我是他们的父亲。他们知道会是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来管教他们,而不是别人来管教他们。因为父亲注重他们的品行和生命,注重他们是不是是非分明。管教的确是爱的标志。所以神在圣经里面才会告诉我们地方教会关于管教的一些道理。【来1211】“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炼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一、管教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首先是为了维护规矩和秩序。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有秩序、有规则。任何一个有序的文明都需要有法律。旧约时候,神给以色列这个民族赐下律法、诫命和律例。一个家也有自己的家规。教会也是一样,教会要有规则,有秩序,能够有序地运转,给神带来荣耀。

其次是为了阻止罪对教会属灵影响的蔓延。发面的时候放上一点酵母,整个面团都会发起来。酵母的影响是渗透到面团的每个角落。圣经中常把罪比喻成“酵”,“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加59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会众论到他们中间有淫乱的罪的时候,他说“你们这自夸是不好的,岂不知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吗?”(林前56

没有任何一个教会的长老或领袖是很喜欢去施行管教的,管教不会带给他们快乐。对于教会的长老来说,在教会施行管教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圣经对此的态度不是等到一个罪已经发展到很大了才去处理的。恰恰相反,圣经里的教导是在一个错误和罪在很早的初期阶段就开始着手解决了。

关于地方教会的管教这个话题,圣经了用了六个关键的词。这六个词的严厉程度和力度都是递进的。

第一个是“讨论”。如【太1815】告诉我们,如果有弟兄得罪你的话,你就和他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第二个词是“劝告”。当一个人提出了错误的教义时,教会的长老要去劝告他。

第三个词是“警告”。当一个错误进到地方教会中的时候,长老们要警告会众。

第四个词是“责备”。当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要“严严地责备他们”(多113)。

第五个词是“躲避”。当认出假教师是谁的时候,要远离他们,不和他们交往。帖后314,林前511,罗1617,多310都提到要躲避这样的人。

第六个词是“赶出去”。当一个人不肯悔改他的罪的时候,教会要让他离开,从教会的团契中赶出去。

二、施洗管教的六种类型的问题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一个关键的点就是要识别出到底是什么性质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解决的方案也不同。所以,当教会出现问题的时候,严格按照圣经教导的方式来处理是非常关键的。有些人会很急促地就把一个人赶出教会了,但是更智慧和更冷静的做法是用合圣经的方法,用柔和有爱的方式来处理。

1、偶然被过犯所胜

【加61】“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这人所犯的罪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是偶然被罪胜过,偶尔为之的。应该不是持续在犯这个罪,而是偶然一次,也许是迫于某种压力,比如偷了一次东西,犯了一次奸淫等。

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当然不是赶出教会。这节经文里没有看到特别严厉的惩罚,看到的是对待这种偶然犯罪的弟兄的温柔、恩慈和谦卑。属灵的人通常指这个教会的长老,或是教会的领袖,要去找这个犯罪的人谈谈。其实,这个犯罪的弟兄和姐妹们通常会主动到长老这里来承认他们的罪。这节经文告诉我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重新让他回到教会的团契中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对于这种情况需要一点纠正,可以让他从服侍的岗位上先停下来一段时间,然后跟长老有一段时间的定期沟通,最终回到教会的团契中。

2、在教会布散纷争

【提前63-5】“若有人传异教,不服从我们主耶稣基督纯正的话与那合乎敬虔的道理,他是自高自大,一无所知,专好问难,争辩言词,从此就生出嫉妒、纷争、毁谤、妄疑,并那坏了心术、失丧真理之人的争竞。他们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这里说到有一个信徒开始去教导不健康的教义,甚至是错误的教义,而且“专好问难,争辩言词,就生出嫉妒、纷争、毁谤妄疑和争竞来。”看上去他这个错误的教义应该不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但是他却使会众纷乱不安。从第三节可以看出,他的确讲了错误的教义,但更主要的问题是他在会中引起了纷争、争竞和辩论。帖前514,帖后36-15,多110-11都论及这类问题。

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帖后314】“我们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罗1617】“弟兄们,那些离间你们,叫你们跌倒,背乎所学之道的人,我劝你们要留意躲避他们。”【多113】“你们要严严地责备他们。”对于这种搅动教会,造成纷争混乱的罪,要严严地责备。如果这些引起教会纷争的人对教会的管教和纠正有正面的回应,还是可以留在教会里,不必被赶出去。管教的目标永远都是尽力把人留在教会的团契中,使做了错事的人悔改。

教会的长老和领袖对于这类问题要做三件事:

首先要识别出这些人是谁。有的时候有必要让全会众都知道。

其次对于教导错误教义并布散纷争的人要责备他们。如果他们坚持继续错误的教义,教会要警告会众躲避他们,远离他们。如果这些引起纷争的弟兄们持续不断地坚持这样做的话,最后要让他们离开教会。但是我们信徒们总是盼望他们能够有正面的回应,能够改正,重新回到我们的团契中。

常常会有人问,这些被责备、警告和纠正的弟兄们,他们最后还能回来吗?尽管有很多人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的错误,但我个人的确遇到过最后悔改,又重新回到教会团契中的例子。

第三,告知其他教会。如果一个人坚持错误的教义,也离开了教会,去到了另外一个教会。教会的长老们如果知道这个情况,有责任告知他所去的那个教会这个人的情况以及他所坚持的错误教义是什么。

3、一个信徒得罪了另一个信徒

【太1815-17】“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这里说的得罪可能是各种各样的错误和罪。

第一步,这个被得罪的人去找得罪他的人解决问题。这点非常重要。这个人首先要去找得罪他的人,而不是去告诉别人。本来可以在你们二人之间解决问题,千万不要在会众中散布传言,否则会造成很大麻烦。他若听你,也就是说他承认他的错,悔改了,那问题就解决了,你也得了你的弟兄或姐妹。

第二步,如果他不听,这个问题在你们两个人之间不能得到解决,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为这件事情做见证。通常,弟兄得罪你的这件事当时是没有现场见证人的。明智的做法是带至少一个教会的长老,甚至带两个长老去跟你同去。如果他听了你,悔改了,或者他因为教会的长老在场,悔改了,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你也得到了这个弟兄。

第三步,如果他不听你带去的长老和其他弟兄的话,你就要把这件事情告诉全体会众,就是整个教会。如果他连教会都不听,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外邦人就是不信的人。这样说的意思就是把他赶出教会了。

必须强调的是,导致这个人被赶出教会的罪一定得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有的时候这样的得罪只是误会。一个弟兄借了另一个弟兄的工具,他认为他还了,结果那个弟兄说没有还。这种情况就不是那么严重的情形。对于这种不太严重的问题,长老应该劝说这个被得罪的弟兄,为了教会的合一接受这点损失。也就是说,如果这是一件小事的话,就彼此饶恕,继续往前走,尽可能维持教会的合一。

如果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最后的结局可能会是让这个人离开教会。有一个例子,两个年轻人合租一个房子,也在同一间教会聚会,都是很好的基督徒。后来,其中一个弟兄拿了另外一个弟兄的支票,仿造了他的签字,然后到银行去兑现这张支票,金额还不小。银行的交易过程被录下来了,银行也报告了支票的主人。然后上述三个步骤的过程就开始了。这个丢钱的弟兄就找到他,让他把这个钱还了,希望在法律之外私下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很不幸,这个偷钱的弟兄没有悔改,不承认他做了任何的错事,甚至有银行录像的证据他也不承认。最后只能以非常令人忧伤的方式了结这件事,就是把他赶出了教会。而且还把他所做的事告知了50英里之外的其他教会。

4、家庭纷争

【提前58】“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一个家里的丈夫和父亲是有责任养家的。如果有能力,也有机会工作,但不去,这样的人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这里要排除经济大萧条,找不到工作的情形,以及身体有残缺,不具备工作能力的情况。

在圣经里面凡是看到“比不信的人还不好”,或者“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这样的说法,就意味着要把他赶出教会了,因为教会的团契是不接受不信的人的。这节经文说的就是,如果一个信主的弟兄不供养自己的家人,不养育自己的孩子,拒绝去工作养家的话,这种人是要赶出教会的。这是一个很少见的情况,但的确可能发生,而且圣经里已经写下了这样的情况。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教会的长老和领导人需要去处理。通常,教会的属灵领袖和长老不会过多第介入到教会信徒的家庭生活里去。但是碰到这种极端的情况,还是要去解决的。

5、传讲错误教义的假教师

【加16-7】“我希奇你们这么快离开那藉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那并不是福音,不过有些人搅扰你们,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有些人到加拉太教会来教导信徒必须要受割礼才能得救。教义的错误进到教会里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保罗说,“若受割礼,基督就与你们无益了。”(加52)教会的长老和属灵人是教会的看门人,他们有责任保护教会的群羊。据说,羊吃草的时候,它们的脸总是朝下,只盯着距离头六英寸左右的草,从不抬头看,也不往周围看,更不会关注是不是有狼等其他危险的动物。所以,教会需要牧羊人保护群羊不受错误教义的危害。

对这一类要求人受割礼的错误教义,保罗说,一点面酵就能使全团发起来。对传讲错误教义的假教师,保罗说要拒绝他们,把他们从会众中清除出去。对于最后两类错误,圣经中使用的是语气最重的词语。【加18-9】“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我们已经说了,现在又说:若有人传福音给你们,与你们所领受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他们是把毒药带到真的信徒中来。他们不单不用好的食物喂养这个群羊,反而给羊群喂毒物,这伤害是何等大呢!

圣经里的话是督促信徒尽快采取行动,抵挡假教师的教导。【多110-11】“因为有许多人不服约束,说虚空话欺哄人,那奉割礼的更是这样。这些人的口总要堵住。他们因贪不义之财,将不该教导的教导人,败坏人的全家。”【多113】“你要严严地责备他们,使他们在真道上纯全无疵。”,希望通过责备他们,能使其悔改。所以,地方教会的长老和属灵人,一旦发现教导错误的教义假教师,要尽快地采取行动。

除了教导错误教义的人要采取行动,对于顺从错误教义的人也要管教。【启214-16】“然而,有几件事我要责备你,因为在你那里,有人服从了巴兰的教训;……有人照样服从了尼哥拉一党的教训。所以你当悔改!”这些人还没有开始教导这种错误的教义,他们只是听了以后服从了这些教义。主在这里说,要赶紧找到这样的人,让他们悔改。主说,“若不悔改,我就快临到你那里,用我口中的剑攻击他们。”(启216

六、道德方面的罪

典型的例子就是哥林多教会中有人犯了淫乱罪。【林前51-2】“风闻在你们中间有淫乱的事。这样的淫乱连外邦人中也没有,就是有人收了他的继母。你们还是自高自大,并不哀痛,把行这事的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保罗在说,如果有人犯了这样淫乱的罪,而且他们不悔改,不为自己的罪哀痛的话,那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把他们从教会中间赶出去。

保罗在林前55-13节里给出了四种纠正方法。

一是7节里提到的“应当把旧酵除净”。当这个酵开始蔓延开来的话,就很难清除干净了。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趁早把这个酵清除,免得它蔓延开来。

二是9节说的“不可与淫乱的人交往”,不能跟这个人再有往来了。

三是5节说的“要把这样的人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肉体,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这意味着把这个人从地方教会的保护中清除出去,不再与他有团契相交,也不再为他祷告,把他放到世界当中去。如果他是个真信徒,这个世界的影响会使他的肉体破碎,他就能醒悟悔改,重新回到教会。路加福音15章浪子的比喻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个浪子自愿离开了他父亲的家。过了一段时间,远方的国,就是这个世界就对他的生命造成了影响。然后,“他醒悟过来”,就说我要回我父的家中,我要承认我的罪,我不配做他的儿子。

四是这种纠正措施需要教会全体来施行。11节说到整个教会都不跟他来往,都躲避他,“就是与他吃饭都不可”  

哥林多教会这个犯了淫乱罪的年轻人,他最后怎么样了?他回来了吗?【林后26-7】“这样的人,受了众人的责罚也就够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所以,他最后的确悔改了,还是回到地方教会的团契中了。

从以上六种类型问题的处理上可以看到,管教中一定要有爱,有怜悯,有恩慈赐,但同时也要坚定。以上不能涵盖地方教会需要管教的所有情况,神给了我们这样的指引,告诉我们如何在地方教会执行管教和纠正。

三、施洗管教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

1、教会的长老和属灵的领袖要分清需要管教的罪是哪种类型。例如淫乱的罪,要搞清楚这个人是偶然被过犯所胜呢,还是一直持续地在犯罪。

2、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处理,不要急于采用更为严厉的管教措施。

3执行管教的时候永远都要带着爱和柔和,管教的目的是使人悔改。

4在整个过程中要不停地祷告,求主引导我们如何一步步地进行下去。

5教会的长老和属灵领袖既要保护群羊,同时也要注意维护教会的合一。撒旦总是会尽量地利用教会实施管教的机会分裂和毁坏教会。要记得,这个施行管教时候,教会是非常脆弱的。

 

您没有评论权限

搜索

相关文章

登录